戴首饰的女孩气质就是不一样
山海经异兽录-当康
《山海经·东次四经》:钦山,多金玉而无石。师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皋泽,其中多鳝鱼,多文贝。有兽焉。其状如豚而有牙,其名曰当康,其当康鸣自叫,见则天下大穰。衔懿行云:“当康大穰,声转义近,盖岁将丰稔,兹兽先出以鸣瑞。当康又称牙豚,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,是一种兆丰穰的瑞兽,其外形象猪,却长着大獠牙,名字叫当康,它发出的叫声就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。传说天下要获得丰收的时候,它就从山中出来啼叫,告诉人们丰收将至。它虽然样子不太好看,却是一种瑞兽。当康体型小,数目少,并且饭量不大,每次吃完便会离开,基本上不留任何痕迹,而且不会再来第二次。因此,农民极少发现它们来农田里啃食粮食,就算是发现了,也不会赶走当康,毕竟它们食量小,在丰收的时候,吃掉的粮食实在是微不足道。
山海经异兽录-九尾白狐
《山海经》记载了青丘与九尾狐,九尾狐简称“九尾”,亦称“九尾禽”。始见于先秦,至汉传为瑞祥之兽,象征王者兴,在很多的古籍中被提及。有学者认为《山海经》“青丘国”及“九尾狐”形象出于“东方青龙”中的“尾宿”,因“尾有九星”;禹在治水之时遇“涂山氏女”与“九尾白狐”的传说,是禹“治水”始于“箕尾”之间的曲折传承。 唐宋时期,关于狐妖的传说和作品更加广泛,甚至有“无狐媚不成村”的说法。唐宋时期的狐妖传说,与时代特征相结合,染上了佛教色彩。狐妖已不仅局限于变化凡人,甚至达到化身仙佛的境地。
山海经异兽录-夔牛(kuí niú)
《山海经-大荒东经》中记载东海有座山,名叫流波山.此山距海岸约三万五千米。山上有一种野兽,全身都是青苍色的,没有角,仅有一只蹄子,每次出现都会有狂风暴雨.它身上闪耀着光芒,似日月之光,它的吼声和雷声一样震耳.它叫夔牛(kuí niú)。后来黄帝得到了夔牛,用它的皮制成鼓,并用雷神的骨头做鼓槌, 敲击鼓,鼓声响彻一千千米,震慑敌人,威服天下。 夔牛的面部表情凶猛,有着锋利的牙齿和类似龙的眼睛,整体形象给人一种强烈的威严感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,夔牛不仅是一种奇异的生物,还象征着力量和神秘。它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传统艺术和神话故事中,充满了古老传说的氛围。夔牛的故事和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,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山海经异兽录-禄兽
《十洲记》记载:“聚窟洲有天鹿(天禄),孟康注曰:“桃拔,一曰符拔,似鹿尾长,独角者为天禄。在古人心目中,鹿是一种瑞兽,有祥瑞之兆。《宋书·符瑞志》载:“白鹿,王者明惠及下则至。”认为鹿为纯善禄兽,“鹿”与“禄”谐音,寓意加官进禄、权力显赫。《述异记》云:“鹿千年化为苍。又五百年化为白。” 这便是说鹿的寿命可达千年,为长寿之兽,故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道教、佛教也都视鹿为长寿的仙兽。
山海经异兽录-牛蟒
《山海经》全书18篇,共藏山经5篇、海外经4篇、海内经5篇、大荒经4篇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作13篇,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。全书内容,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;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;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。每组的组织结构,自具首尾,前后贯串,有纲有目。
发表评论